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一、如何调节心理,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但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些地区陆续有散发疫情或聚集性感染的情况。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有松懈思想、麻痹大意,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
1.调整心态。真正做到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且真正改变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了五个方面20条具体要求,前四条实际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等,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做出的行为改变,也是从长期来讲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不是阶段性的事情,而是将来生活方式的常态。
2.要持续关注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举措的新政策。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举措也会根据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不断恢复,大家的关注点是在转移的。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的政策、相关的信息,可能关注度会有所降低。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所以,应当对疫情防控的举措保持一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我们产生麻痹或者松懈思想。
3.一旦我们身边出现了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因为在疫情暴发初期,疫情发展速度快,对病毒不了解,当时医疗资源也不够充足,所以当时应对很艰难。但是经过了前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各级政府和每一个人已经积累了疫情防控的经验,也有了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再次出现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过度恐慌对免疫力有影响,而且可能再次带来非理性行为。如果出现散发疫情等类似情况,要按照国家和地方防控举措的要求,积极的做好配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科学的应对。
二、针对一线医务人员、康复患者、家属等人群如何做好心理疏导?
针对疫情波及人群不同,通常可分为四类人群:第一类,新冠肺炎患者。第二类,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疾病防控人员、社区志愿者等。第三类,和前两类有关联的人群,比如一类、二类的家属,他们亲近的朋友。第四类,更外围的人群,普通公众。如何进行心理调适,既有总体的原则,又不能一概而论,各有特点和侧重。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一、常态化。要意识到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要与新冠肺炎病毒共存,要接纳这种现状,允许自己有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又要尽可能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恢复一些社会活动。二、通过一些方法自我调节,自我处理或隔离疫情造成的心理影响。比如,写日记,封存自己的创伤性记忆,当然也有一些专业性的操作方法,比如安全锁技术,这些在权威机构的官方公众号上都有,前期国内精神心理学专家做了大量工作。三、对自己这段人生经历赋予新的意义,例如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如何好好的生活进行思考,规律作息、充分的营养,适当运动,爱自己、爱家人,启动健康生活模式。四、要学会寻求帮助,一定要有求助的意识,及时求助于家人朋友,也可以通过各种官方的心理支持网络平台、热线电话进行求助。
患者是心理服务的重点人群,一方面要积极的治疗和定期复查,尽快恢复身体状况。另一方面,要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因为信心对于免疫力的恢复至关重要,尽早的恢复社会角色,就是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康复,不要因为患病、遭到排斥而产生自我否定,要理解对方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这个病,不是排斥个人。
对于一线防控人员,重中之重是一定要有充分的休息和休整时间,也要有适当的时机疏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三类人群疏导的要点是减少对家人的担心,客观的看待他们的状况,积极的配合,然后给予家人充分的鼓励、支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行动起来是减轻焦虑的最好办法。
第四类人群是普通公众,一方面就是加强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充分的投入到复工复产复学当中去。
三、如何缓解因过度关注疫情而产生的焦虑?
关注疫情信息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有利于我们保持一定的警惕,加强自我的防护,但是选择性的关注负面信息,尤其是过分关注负面信息,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对此,老年人心理弹性下降,这种情况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信息有基本的甄别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选择官方的报道和部分权威专家对疾病的讲解,不偏听偏信,更不要信谣传谣。其次,要限制自己每天刷手机看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间,每天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学会注意力转移,比如,工作、学习以及娱乐活动。三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形成新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去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使用公筷,关注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线。四是对于一些人由于过度担心而出现焦虑失眠等临床表现,可以学习使用权威机构推荐的一些放松稳定化的音视频,通过自我放松训练减轻压力。五,如果负面情绪严重到影响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以上的措施不能缓解,建议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就诊,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四、隔离期间应该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随着疫情总体回落,现在隔离人员数量明显下降,但是在这个时期的隔离人员心态与当时整体社会都在关注疫情防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目前的隔离人员和密接者心理调节,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1.理解被隔离的必要性。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的必然要求,目的是为了保障他人和自身的安全。隔离环境有利于病情观察。有任何身体和心理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把安心隔离视做是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把常规的核酸检测作为一次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的机会,积极的配合。
2.尽快熟悉隔离的环境和规则,主动向工作人员了解相关信息。
3.定时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人和朋友分担、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想法,感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4.规律的作息。在隔离期间,也要安排好自己一天的生活,例如阅读、运动等。
5.下载使用官方推荐的网络心理支持系统,听有助于情绪放松的一些冥想、正念放松音乐,必要时拨打提供的热线电话,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对于开展流调工作人员,首先是要设身处地的共情,理解工作对象,在这种处境下可能会有抵触情绪,要有耐心,充分的包容。对于操作流程要给予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注意言语方式,不要过于生硬。对于不合作者,要先倾听,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这样做既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作为一个公民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让他们有这种承担责任的成就感和认同感。对于情绪特别激动的,可以暂缓开展流调,根据情况由隔离点管理人员或心理救援团队接手处理。二是告诉工作对象,会对他们的个人信息保密,只有相关的工作人员才能获取他们的信息,打消他们的顾虑。三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被隔离人员反馈问题时,要认真对待,积极的向管理部门反馈,给予回应,增加对工作人员的信任。
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还需要加强关注哪些心理健康服务?
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国家卫生健康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总结前期疫情防控过程中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所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心理卫生工作服务面广,涉及部门多,影响人群大,在这次防疫过程中,卫生健康、民政、教育、社会群团等有关部门在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及时总结提炼,更好地指导疫情的常态化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
2.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弱势群体。5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了新冠疫情与精神健康状况的简报,再次强调全球要关注这类重点人群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为这类重点人群、弱势群体提供关爱帮扶,把日常生活保障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健康福祉。
3.以社区为主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的网络,引导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下基层、下社区开展心理服务,建立网格化的心理援助工作队伍,提高基层开展心理疏导的水平和能力。
4.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信息技术、5G技术、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