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担保、抵押,甚至不用本人签字,只要一张身份证、一张学生证,尚无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就能分期付款或贷到数万元,其风险和危害很大,应该警惕!
第一节 校园网贷的案例及危害
1.随意公开个人信息、制造“逾期陷阱”
提起网贷经历,某大学大大四孙同学直言道:“那真是一段黑暗的日子。”2014年,孙同学跟室友相约利用十一假期出门旅游,因为不好意思和父母要旅游经费,在同学的推荐下,他在一个平台借贷了3000元钱,承诺7个月还清,每个月只需还448元。
“前几个月我都能按时还上,但是后来一个月,我经济实在紧张,拖了几天没还,他们就一直打电话恐吓我,说会把我欠钱不还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学。”对于网贷公司的恐吓,孙同学并没有理会,但是当天晚上,孙同学的朋友告诉他,在某社交网站,看到了该公司发出的关于他欠款的消息,上面还附带了孙同学等一百多名欠款同学的信息、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
无奈之下,孙同学只好向父母坦白了自己的欠款情况。然而在还债时,孙同学满心以为只需还请余下欠款和信息即可,工作人员却告诉,由于逾期,孙同学需要根据逾期天数额外支付500多元的滞纳金。
“可是贷款之前,客服都没有跟我说过需要支付这部分钱,我也没有认真看合同”孙同学如是说。
此外,这些小额网贷公司声称信息保密,而实际上不仅大学生的学籍和身份信息等遭泄露,就连父母亲友乃至同学的信息安全也会受到侵害。
2.申请门槛低,变相收取其他高额费用
今年2月,合肥某高校学生Y经人介绍在互联网“借贷宝”平台实名注册。通过该平台,Y向他人借款33万余元(月息2分)后又向其他会员高息(月息3-5分)贷出,其他借款因借款人躲债藏匿而无法索回。据了解,Y的室友等3人也遭遇此类问题,共有250万余万元无法追回。据Y称,合肥其他高校也有在校学生借助“借贷宝”网络平台借款、放贷而导致负债的情况发生。
网贷平台过分的宣传和夸大分期网购的好处,一方面以“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免担保”吸引大学生,一方面却“巧立名目”收取变相的高额服务费、手续费。其实比起利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有的网贷公司借款时还需扣除数额不小的“咨询费用”(即借款一万元,扣除2000元咨询费后,实际借到款8000元),还款时却要求按照未扣咨询费的金额还本利息(即以一万元计算利息),给学生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网络贷款在大学校园不断开疆辟土,其具体推广途径除了网络推销之外,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撒大网,即贴小广告、发传单;二是赞助式宣传。通过赞助各类学生活动,获得相应的校园推广机会’三是熟人宣传。通过校园代理面对面推广等方式,拓展利益链,让一些大学生成为网络贷款的帮手。
一些网贷行业,宣传时,关于月息、手续费、逾期费等表述都存在隐蔽性,某些借贷平台还款时一旦发生逾期,随之而来的“利滚利”十分惊人。甚至某些网贷公司涉嫌合同欺诈,不履行告知义务,故意让学生逾期,好收取高额逾期费。
第二节 分期付款的案例及危害
本应享受美好大学生活的学生,为何一个个负债累累?近期有不少学生陷入这样的困境——校园贷。有人退学,甚至有学生因此自杀。21岁的河南大学生郑德幸,生前因赌球以28名同学之名欠下58.95万元贷款。最终无力偿还而走上绝路!
近日,“校园贷”终于迎来监管风暴!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因此要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业内人士表示,不良平台将被逐渐淘汰,今后整个行业的发展会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通知》提出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未经学校批准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第一时间报请金融监管部门、公安、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法处置。同时提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 深陷泥潭的学生——某高校杜晓晓(化名)
2016年1月18日,杜晓晓的室友小邓(化名)向她提出帮其在网络贷款平台名校贷上以她(杜晓晓)的名义办理贷款1万元左右。杜晓晓几乎想都没想,就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跟小邓去办理了名校贷的手续,还在工商银行办理了一张银行卡,此后这张卡成为小邓贷款取款的专属卡,卡号和密码杜晓晓全都不知道。
然而,第二天,小邓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贷款要求,“她说让我再帮她办个优分期。”这次小邓给出的理由是“只是借100元出来,马上就能还上”,杜晓晓也就没有在意。
但是,让杜晓晓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她的手机收到了一条银行短信,短信显示以其名义办理的那张工行卡上有两笔进账,一笔是来自名校贷的1.44万元,另一笔是来自优分期的2900元。此后,杜晓晓又陆续发现了更多的贷款,有的是自己根本不知道的。
3月16日,小邓的家人知道了女儿贷款的事情,从老家广西赶到学校。第二天,小邓当着其家人,以及杜晓晓家人的面,给杜晓晓写了保证书、欠条,并还了名校贷的第二期、第一期。尽管小邓和家人承诺会按时还上,但那些催款单上的数字还是像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让她觉得疲惫不堪。直到现在,以她名义贷的款还有近3万元没还上,这对一个月只有500元生活费的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案例二: 失望透顶的家长——湖南邵阳的吴女士
从去年3月,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读大二的儿子王征(化名)开始在各个网络贷款平台上贷款,用于购买网游装备及其他购物,直到10月,有催款电话打来之前,她还不知道儿子在外面到底惹下了什么事。
名校贷、嗨钱网、心仪贷……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此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多这样的平台,也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在不跟家长核实情况、也不考虑学生还款能力的情况之下,仅凭一张身份证和一张学生证就把钱给了孩子。在她看来,叛逆贪玩的儿子固然有错,但那些贷款平台更是不负责任。
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习和生活,吴女士和丈夫揽下了其所有的债务,开始定期为儿子还款,“每个月还1400多元。”可是让她心痛的是,在还清优分期平台上的钱并得到对方保证不再借钱给儿子没多久,她发现儿子又在该平台上借了钱。
利息越来越多,需要还的钱似乎总也还不清。吴女士和丈夫对儿子失望了,甚至动过“跟他断绝关系”这样的念头,儿子急的时候也说过“不要管我,不行我就去卖肾”这样的话,但血缘关系终究切割不断,吴女士无法完全放弃儿子。
案例三:丧心病狂的放贷者——青少年维权在线网友
我正在上大学,本来我想贷款2万元做点事情,在QQ群里看到的信息说:他们可以贷款。于是我就联系他们去到新捷数码,他们给我办理了4个手机分期,分期的金额一共是2.25万元,但是他们只给了我1.9万元的现金。我感觉被坑了,第二天就去找他们,但是他们说是那个意思。我说我要报警,但是他们说他们就是干这个的,既然敢做也不怕我去报警。
提醒消费者在分期市场须留意的6个关键点
1.费率不明。费率是分期的成本,很多分期平台都不能直观地了解其产品分期费率,往往只宣传分期产品或小额贷款的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等好处,却弱化其高利息、高违约金、高服务费的分期成本。
2.贷款风险。很多平台自身资金有限,需要在第三方金融机构贷款,并在借贷合同中加重消费者义务和责任,设定很高的违约金、逾期利息等,却不作出特别的解释和说明,消费者往往被诱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3.隐形担保。分期平台并非真的“免担保”,大学生申请过程中提供的家庭住址、父母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等信息,实际上就是隐性担保,如不能按期还款,某些平台就会采取恐吓、骚扰等方式暴力催收。
4.套现欺诈。分期市场经常出现“身份借用”“做兼职代购”等套现欺诈现象,不少大学生莫名其妙“被贷款”欠下巨债,因此要谨慎使用个人身份信息,尤其不要替陌生人担保,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5.高额度诱惑。如果看到类似“只要本科生学历即可办理贷款,最低5万起”的广告,千万不要相信,因为一般本科生无论如何也无法纯信用贷款5万元,某些平台中介利用目前网贷征信系统的漏洞,诱导学生在多家不同的平台重复借款,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还款负担和坏账风险。
6.商品缺乏保障。有些平台对线下供货商家的准入条件、经营资质把关不严,商品质量没有保障,容易买到水货假货。建议消费者到正规的金融机构购买分期产品或服务。